从“单点突破”到“集群攻坚” 沪市公司研发规模破万亿元激活链式创新动能
2024年,沪市公司研发投入实现新突破,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近四成。在这一庞大的研发投入背后,是沪市公司对创新的不懈追求。数据显示,沪市主板实体企业研发投入金额合计约92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增长态势,五年间实现研发投入翻倍。723家公司研发投入过亿元,831家公司研发投入保持增长。这些公司作为沪市的中坚力量,积极投身于技术创新的浪潮中,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行业分布来看,钢铁、基础化工、汽车、电子、机械设备行业研发增速居前,分别达到12%、8%、7%、6%、5%。这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正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实现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竞争力。计算机、机械设备、国防军工、汽车、医药生物、通信等行业的研发强度也较高,分别达到14%、6%、5%、5%、4%、4%。
链主企业发挥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作用,带动传统支柱产业强链补链、集群发展。具体来看,化工领域,从传统化工品到电子化学品、精细化工品等化工新材料,一批化工企业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实现产业链升级延展。电力领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带动发电-输电-配电链上企业突破创新,比如,国电南瑞提出适应“双高”特性的继电保护新原理,攻克新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体系架构和关键技术。船舶领域,船海产品实现全谱系发展,造船企业高端建造不断突破,比如,中国船舶中高端船型占比超80%,大型LNG运输船等船型的全球市场份额超过20%,目前已成功研制出第五代大型LNG船。
抢滩布局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新优势。其中,具身智能领域,拓普集团聚焦自主研发机器人执行器,积极布局机器人躯体结构件、传感器,形成机器人业务的平台化产品布局;6G领域,中国移动主导“智简内生网络”验证平台,中国联通攻关智能超表面技术,中国电信提出“星地融合”三层四面架构,均进入仿真测试阶段;可控核聚变领域,中国核电以10亿元战略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加速聚变堆商用化进程,核能“三步走”战略迈出关键一步。
民营企业作为创新发展的生力军,也从技术、模式、产业链等多维度助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核心技术攻坚方面,福耀玻璃推出全球首款支持车载5G通信的“天线玻璃”,将5G天线嵌入玻璃夹层,解决了智能汽车多天线布局难题。产业链生态共建方面,机械设备关键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形成上游液压系统龙头恒立液压、艾迪精密、下游混凝土机械龙头三一重工、叉车龙头杭叉集团、安徽合力、高空作业龙头浙江鼎力协同发力格局。
推荐阅读:
皖仪科技: 关于自愿披露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的进展公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