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服务:让科技为服务注入温度
(原标题:OPPO服务:让科技为服务注入温度)
乙巳蛇年春节后,市场复苏,万物生长,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有关部门通过相关举措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也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打下重要基础。在这场欣欣向荣中,同质化竞争导致价格战边际效益递减,企业和市场正在全面认识到,准确把握客户服务体验是推动企业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前提。埃森哲报告指出,83%消费者期待个性化服务,这一数据揭示了在经济飞速发展下,我国企业客户服务体验挖掘的潜力大、发展机会点多。事实上,在当下的用户认知导向中,服务口碑对于品牌正面形象的塑造有着极大的助力。
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品牌,OPPO始终将客户服务体验置于核心位置,不仅在行业内树立了服务标杆,更在各类行业评选中屡获殊荣。2024年,OPPO服务再次获得由CCSO国家行业标准评定中心颁发的“2024中国区服务品牌100强”奖项,并斩获由淘天集团颁发的2024金牌客服年度卓越团队和五星店铺奖。 OPPO(含一加)在2024年京东手机 618大促、 11.11大促和年度服务评比中,其售后服务和综合服务排名均连续获得第一名,包揽了京东手机颁发的最佳售后服务品质奖和金牌服务优秀典范奖。持续深耕客户服务痛点,紧密贴合用户全局服务体验,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更高效售后体验,OPPO凭借服务体系的不断深化与升级,持续赢得用户以及行业的广泛赞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OPPO的制胜之处不止于传统的在服务体验方面向下挖掘用户深层需求,也在于不断向上探索社会数智化转型创新,释放传统赛道潜力的更多可能,从而形成更高度的用户黏性。秉承着“愿贴心服务成为我们友谊的起点”的理念,OPPO服务基于用户痛点针对性地构建了高效专业的综合性服务体系,还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浪潮大力发展智能化服务,率先引入人工智能(AI)技术,实现客户服务的更高效问题诊断、更精准需求匹配以及更贴心的个性化服务,为用户带来更便捷体验。这些创新的举措不仅显著提升了服务效率,更展现出 OPPO 在科技与服务融合领域的领先实力,用科技为服务加温,以“专业高效”的服务,帮助企业形成从购买到复购的良性循环。
根据Canalys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OPPO在2024年以占15%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TOP4。能够连续多年取得市场销售领域骄人的成绩,与OPPO过硬的产品和AI赋能的应用体验实力密不可分,而OPPO服务所构建的以贴心服务为理念的自有服务体系,则成为了推动OPPO全生态蓬勃发展的关键因素。
把握痛点,贴合用户需求构建自有服务体系
在“愿贴心服务成为我们友谊的起点”的服务理念引导之下,OPPO服务致力于构建全球多品牌全场景智能化服务体系,打造专业、高效、贴心的服务,实现用户满意。目前,OPPO服务通过打造自助服务、智能服务、人工服务、现场服务等多元服务渠道,及时响应不同状态、不同需求程度甚至是不同年龄层次的用户服务诉求,再加上门店服务、同城取送、寄修服务等多项灵活的服务方式,为广大OPPO用户提供了更为高效便捷、专业贴心的多方位服务。
应对消费者的深层诉求,OPPO服务在这套服务体系下,在每一环中都针对性去把握用户痛点、满足用户需求,不断提升用户的服务体验。如持续提升服务网络覆盖面:OPPO服务在全球有超过3300家的线下服务中心,覆盖全球75个国家和地区。在选址方面遵循用户易寻性,主选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商圈等位置,并打造多模态交通导航解决方案,在OPPO官网、OPPO服务小程序等渠道上线可视化路线图文指引,实现用户到店的有效指引,轻松及时获得服务支持。以及持续提升多平台的服务响应率,一方面,通过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力,更高效地进行用户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在线机器人、热线机器人、坐席助手、智能质检等服务智能化工具提升客服服务效率与用户服务体验。其次,OPPO服务也一直在持续深耕透明化服务,比如寄修服务,可以实现服务工单可视化,让用户随时查看服务进度,甚至可以以直播的形式,为客户展现维修过程,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服务流程透明与安心,每一次维修都有迹可循。
面对不同需求、不同心理状态的用户,如何有效回应他们的诉求,不同的厂商有着不同的答案。当高效、专业、贴心已经成为了用户为OPPO服务打上的一个又一个“标签”,这套体系便是用户与OPPO友谊起点的支撑。
OPPO服务:以AI赋能智能化服务,用科技为服务生态链加持
然而,在AI技术重构商业世界的过去几年中,服务领域的创新竞赛已悄然升维。这场以用户体验为终极考量的变革中,如何以“科技赋能服务”破题,回应消费者不断提升的服务要求成为了企业都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而这两年OPPO服务通过大力发展智能化服务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结合互联网和AI技术的的发展,OPPO服务积极在各渠道端口引进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的提高了服务的效率与专业性。如自助智能化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网络终端(如官网/APP/小程序)等多种渠道在系统自动流程指引下,自行完成信息查询和服务业务办理。而在去年,OPPO服务智能客服机器人也成功出海,从中国迈向了全球,不仅能为用户提供7*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还首创多语言问答服务,目前已经能够支持覆盖15个区域、7个语种的智能交互服务,有效解决75%用户问题,实现了多区域、多品牌、多语言、多渠道的线上智能化客户服务,有效提升了服务效率。
而在线下的OPPO服务中心,为提升门店端用户沟通效率,实现服务过程关键信息透明化,OPPO服务定制开发智慧双屏及配套软硬件试点落地在多家服务中心,24年已实现上线资源轮播、工单签署、备件报价、智能支付投放等功能。据了解,25年将会给用户带来更丰富实用的智慧功能,助力OPPO AI战略的推广落地。
另外,在2024年OPPO服务还在全国多地布局备件云仓网络,搭建售后智慧仓配供应体系”,通过系统化仓储管理、提升物流发货时效等来降低终端缺料率,满足用户的服务需求。目前,已搭建华中云仓、华北云仓、东北云仓、华东云仓、中南云仓,实现全国一半以上的网点在云仓覆盖范围之内,可以让客户享受到"发货及时率99%+,次日到店率95%+,交付满足率98%+"的优质备件供应服务。
而在现在线上购物火热的现状下,OPPO电商服务也积极借助智能机器人与AI智能质检的配置与使用,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比如在服务质量管理上,OPPO服务会借助AI的智能系统工具进行实时全量的服务检测,通过质检看板的会话时长,预估出哪个模块需要及时补充人力;通过人工质检和智能化工具双结合,实时监测到客服在服务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问题,对于会影响服务质量的情况会及时发出预警,提醒相关人员介入处理,确保每一个服务的漏洞都不会被放过。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智能化服务仍处于一个摸索和“亦步亦趋”的阶段,OPPO正在加速推动多元化服务场景创新,缩短用户触达服务路径,实现从“用户被动等待”到“服务主动响应”的智慧服务体验。
2025前瞻行动:OPPO智能化全场景服务的新图景
当麦肯锡行业白皮书警示,"当下依旧有超过76%企业的服务智能化停留在单点实验阶段"时,OPPO已经在2024年通过一系列AI技术布局,引导线上服务与线下网点进行多层次、多领域的效率升级工作。进入到2025年,OPPO服务持续扩大智能化领域投放的力度,针对用户对于服务效率和专业度的需求,拟通过AI赋能成为“新一代数智服务中心”,实现服务模式升级和运营效率提升运营效能提升,借助科技的加持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
在线下场景中,OPPO服务将进一步优化用户在服务中心的实际体验流程,打造门店场景数智化,进一步提升服务响应效率,在2024年的基础上,持续加大服务中心双屏智能化应用,结合服务流程,完善服务人员信息、维修诊断、工单确认、智能支付等场景应用,以提升服务效率和透明化服务;持续强化备件智慧仓网的“硬实力”,通过提升备件仓储网络管理水平,实现全国网点覆盖率90%,减低终端备件缺料率,提升用户服务满意度。
在线上交互场景中,人工与智能客服的能力提升将提升至一个新的维度。通过升级电商智能化服务水平,构建机器人人机辅助应答能力,让机器人深度参与人工服务全流程。并且在AI技术的加持下,OPPO服务还将在2025年构建场景跨渠道可视,聚焦用户咨询高频场景,实现咨询跨系统提示,降低用户重复沟通成本,为用户提供最佳解决方案,提升服务体验。以及还将通过AI赋能人员培训效能突破,在客服培训中引入智能陪练,形成从知识导入、分发、学习、对练到考核的智能一体化工具,实现知识端到端的有效传达。
从多个领域的布局来看,OPPO服务正在借助AI技术强化服务体系智能化基建的同时,时刻保持贴心的服务理念和高效便捷的服务初衷,为用户带来不断迭代升级的服务享受。
解码全景地图,OPPO服务背后的人性价值
OPPO服务的理念是“愿贴心服务成为我们友谊的起点”,这是一个很有交互感和场景化的理念描述。每一个拿起电话或是走入OPPO服务中心的消费者,或多或少都是带着一份期待与诉求希望能到回应。OPPO所期望的是,当用户享受到了贴心的服务,不仅解决了问题,也成为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一种“羁绊”,建立了长期的友谊。
当行业热议AI替代人工时,OPPO服务给出了更具人文智慧的答案――让科技成为传递品牌温度的介质,在每一次屏幕点亮、每一通语音应答中,提供“专业高效”的服务。凭借专业贴心的服务体系与AI赋能之下不断衍生出的新服务模式,在可见的未来,OPPO的用户服务,必将在AI技术助力服务的时代浪潮之下,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感知力,具备全时全域”的引领型服务体系。
本文来源:财经报道网
推荐阅读:
证监会重磅发声 下一步建设重点明确!业内人士建言更多改善措施
三年磨一剑,TOP TOY距离挺进1000个最好商圈的目标还有多远?
2024 “开春拍车节”活动温暖启动 天天拍车推千万补贴优惠举措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