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心理问答|女儿心理咨询1年半后,父母成了"原生家庭罪人":多少父母正在经历这场亲子战争
(原标题:信“心”心理问答|女儿心理咨询1年半后,父母成了"原生家庭罪人":多少父母正在经历这场亲子战争)
读者来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今天想请教一个关于心理咨询的问题。我女儿在高一时因为住校遭受了同学的霸凌,她觉得很难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开始逃避,不再去上学。之后,我从一家声望不错的机构为她找了一位心理咨询师。她和这位咨询师相处得很好,咨询也已经进行了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然而,咨询之后,我却发现情况并没有好转。她不仅没有重新回到学校,反而有了比较明显的另一种变化。她学会了大量心理学的术语,比如“原生家庭的伤害”,还总是回想起小时候我对她的批评,以及她爸爸对她的态度。现在,只要我们说些什么,她就会用那些心理学理论来评判我们。我每次看到她,都有些紧张,生怕自己哪句话说错了。
我隐隐约约觉得,这个咨询可能有些问题。一年半的时间,总是纠缠在原生家庭的问题上,哪里是我做得不对,哪里是她爸爸做得不对。她虽然学会了很多心理学名词,但这些对她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似乎并没有什么帮助。现在她变得越来越挑剔和苛刻,整天挑我们的毛病。
我曾想过给她换一个咨询师,但她不同意。她说和现在的咨询师已经建立了很好的关系,不想再换咨询师,重新介绍自己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我有些矛盾,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焦虑的母亲
回复如下:
你来信描述的不仅是亲子关系的困境,更折射出当代家庭在孩子去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迷茫。让我们一步步拆解这个困局,寻找破局之道在哪里,
你提到女儿“学会用心理学理论评判父母”,这恰似一面镜子,照见现代心理咨询中常见的认知陷阱――防御性合理化。当孩子将痛苦全部归因为“原生家庭伤害”时,实质是用学术概念为逃避现实筑起了一道心理高墙。孩子可能正通过“挑错游戏”获得对失控生活的虚假掌控感。这种行为看似是在分析问题,实则是在逃避真正需要面对的挑战。
当女儿再次用理论攻击时,试着回应:“妈妈听到这些话很心疼,我们先喝杯茶好吗?”以此来中断理论性交锋,创造情绪缓冲带。同时,观察她的行为模式,记录她每周使用心理学概念的频率与情境。如果你们之间超过一半的交流陷入理论辩论,那么就需要警惕咨询方向是否出现了偏差。
根据来信描述的“一年半没有进展”,结合临床案例,可能存在三种情况:咨询方向偏差、防御机制固化和咨询师匹配失当。
过度聚焦原生家庭可能陷入“替罪羊陷阱”,当咨询师忽视孩子自身心理能动性的建设时,反而会强化孩子的受害者身份认同。长期扮演“被伤害者”角色可能成为孩子的舒适区。孩子或许在用“挑剔父母”掩饰重返校园的恐惧。虽然孩子声称与咨询师“关系良好”,但专业咨询应产生“痛苦 - 成长”的螺旋上升。如果说一年半时间仍然没有现实功能改善(如复学、情绪调节),那么就需要考虑咨询师是否陷入了“关系依赖型治疗”的误区。
破局的钥匙,首先在于引入家庭系统视角。建议你与咨询师沟通尝试以下方法:家庭雕塑技术,用身体距离呈现成员心理距离,如父女相隔3米象征情感疏离;代际创伤解绑,绘制三代人关系图谱,区分“父母课题”与“自我课题”;有限目标设定,将“复学”拆解为“每周去学校门口观察 10 分钟”等微步骤。
其次,建立过渡性方案。若更换咨询师在孩子那里阻力过大,可尝试双咨询师模式,保留现有咨询师处理情感部分,新增擅长行为训练的咨询师介入现实功能恢复;平行会谈机制,家长单独与咨询师讨论家庭系统调整,不涉及孩子隐私;第三方督导介入,邀请精神科医生评估是否存在“病理性获益”,就是孩子通过扮演受害者获取关注。最后,重构家庭互动规则。设立“情绪安全词”,当对话陷入理论辩论和争吵时,任何一方说出“Stop”即暂停24小时;在生活中更多以肢体语言,陪伴,一起吃美食去运动等非头脑层面主导的方式增加互动和交流。
作为母亲,你此刻的焦虑,恰是母爱的另一种显现。但请记住:停止自我归罪,案例显示,过度内疚的母亲反而会强化孩子的攻击性。
心理干预不是魔术表演,而是需要勇气重写生命叙事的旅程。或许此刻的僵局,正是系统重建的前奏。当您开始思考“如何帮助女儿找回面对现实的勇气”,而非执着于“纠正对错”,改变的齿轮就已经开始转动。
愿在暗夜中摸索的家庭,终能等来破晓的晨光。
推荐阅读:
某行北分原行长+部门总双违规:16.8亿贷款突遭举报,家中搜出47箱茅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