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春假背后的难与愁
(原标题:读懂春假背后的难与愁)
这个春天,“春假”成了热词。全国多个省市的大中小学纷纷宣布放春假,与清明假期或者五一假期连休。这是对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回应,该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其实,春秋假并不是全新事物。过去,在农村的中小学,春秋两季农忙的时候都会放春秋假。后来,随着双休制度的推行,这种放假安排逐渐被取消。近些年,对春秋假的呼吁又开始在舆论出现,因为在没有春秋假的情况下,想开启亲子游的家庭只能在寒暑假和国庆、五一长假扎堆。抢票的艰难、调休的疲惫、扎堆的拥挤以及气候的酷热或严寒,都让人苦不堪言,度假失去了它本应有的松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能缩短寒暑假,增加春秋假吗?此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曾联合问卷网进行过一项调查,71.3%的受访者支持在大中小学放春假。可见,人们对这一假期是有期待的。
杭州是人们羡慕的对象,这座城市从2004年起开始探索给孩子放春假,让很多家庭得以错峰亲子游。现在,春假逐渐推广开来,但不少人心里却喜忧参半:喜的是不用羡慕“别人的假期”了,春看莺飞草长,秋赏层林浸染有可能实现;忧的是自己的带薪休假还不能充分落实,甚至自己还身陷996的泥沼,孩子凭空多出了几天假期,别说亲子游了,谁带孩子都是问题。有的家长就直言:一听说孩子放假头都大了。
我们乐见对春秋假的热议以及各地紧锣密鼓的尝试,但客观地说,春秋假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依靠教育系统的一己之力。我们要读懂春假背后的难与愁。在给学生放春秋假的共识之上,还应有一个更大的共识――每个人的休息休假权都应该得以保障。从“996是一种福报”到“人力资源部赶员工下班”,我们需要这样的观念转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先减少无谓的加班,再落实带薪年假,让家长和孩子的假期同频了,才能真正实现春秋假的意义:拉动消费,也丰富孩子的休闲时光,增进家庭的幸福感。否则,春秋假反而成了枷锁。去年9月,杭州一名家长就建议取消中小学春秋假,理由是:孩子放假在家,父母却在上班,怎么办?杭州市教育局公开回应称,对春秋假期间无能力照管孩子的家庭,可以通过开展春秋游、课后服务等形式,帮助其解决后顾之忧。这种方式其实不太现实,如果是学校组织的,估计没有几个家长愿意在其他孩子都休假的情况下把自己孩子送到学校托管,孩子也不愿意;如果是参加私立机构的研学活动,则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长远来看,保障人们休息休假权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将有所裨益。要提高人们的消费力,一是要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二是要把时间还给人们,有钱有闲才有消费。当人们得到了充分的休息,身心就不会那么紧绷了,整个社会也会松弛下来,在相对平和安定的氛围中良性前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今年,青岛航空科技职业学院春假的主题是“去赏花、去恋爱”――很青春飞扬。人们忧心当下持续走低的结婚率,但其实,让年轻人先有“生活”,才会有水到渠成的恋爱、结婚和生育。如果借春假这一波潮流,将带薪年假落实下来,让休息休假权被依法保障,对整个社会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