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舞曲:六十六载传唱久,此曲只应人间有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风光”,在上一个龙年之后,时隔12年,《采茶舞曲》再度唱响春晚舞台,带来了浙南茶乡的缕缕芬芳。
66年前,著名音乐家周大风在浙江泰顺采风,在乡村土楼里一夜挥就《采茶舞曲》,从此传唱不衰。近年来,除了两度在春晚上演出,《采茶舞曲》还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专场文艺演出、2023年杭州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亮相。
传唱66年,《采茶舞曲》魅力何在?
词乐意韵相和合
“这首歌曲直接表现和歌颂劳动,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劳作形象和精神风貌,同时,这些充满生机活力的场景,是在以抒情为主的优美曲调中体现的。”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原副院长、浙江省音协原副主席卢竹音说。
而曲调的优美就来自于民间的滋养。卢竹音告诉记者,《采茶舞曲》以越剧的唱腔和音乐曲调为主,糅合了“滩簧”“走书”“四明南词”等多种江南民间音乐的曲调,并以曲调中的“起、平、紧、叠、落”为基本结构框架,同时采用某些小调的句型和旋法,并应用了民间音乐中“多上一下”的手法。
“周大风先生采用了中国传统五声音阶中的‘宫徵交替’调式。”卢竹音分析说,《采茶舞曲》遣“角”为先锋,以“商”为依托,取“羽”作跳板,获得了与众不同的富有特色的音乐语言。“《采茶舞曲》具有厚实的民族、民间音乐基础,很容易为人们普遍接受。”
在卢竹音看来,《采茶舞曲》里全是普普通通的常用词语,语言朴素富有生活气息,有对自然风光的写实描绘,有采茶姑娘的对话或内心独白。“这些并不‘高档次’的词语,一经与旋律‘化合’,就产生了闪电般的光芒。歌曲既保留了越剧的神韵,又打破了越剧的‘方整性’,使‘词意合着乐意,乐韵和着词韵’。”
越剧史学家、纪录片《百年越剧》总导演钟冶平告诉记者,1958年,《采茶舞曲》在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首版就制作了80万张。1959年,它还被选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乐曲之一。叶彩华、朱逢博两位歌唱家在20世纪60年代初、70年代末的两度精彩演绎,也令《采茶舞曲》两度“爆红”。20世纪80年代,《采茶舞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亚太地区优秀民族歌舞保存起来,并被评为这一地区的音乐教材。
1959年,在梅兰芳和戴爱莲两位大师的建议下,浙江民间歌舞团根据《采茶舞曲》编排了更符合舞蹈风格的《采茶舞》。《采茶舞》不但成为最有代表性的浙江舞蹈作品,还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外的文化交流活动,先后被23家文艺团队作为保留节目。
茶乡采风踏歌行
1958年的春天,在浙江越剧二团(今浙江越剧团)担任艺术室主任的周大风来到泰顺采风。浙江越剧二团当时成立一年有余,承担着一项重要的戏曲改革任务——越剧“男女合演”。越剧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完成了女班对男班的取代,如何在“男女合演”方面改革创新,就连周恩来总理也非常关心。
钟冶平说,周大风此行是与下乡演出的同事会合,同时还惦记着周总理交给浙江文艺界的另一项任务。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先后五次访问了杭州西湖著名的茶乡梅家坞,对杭州的茶叶大加赞赏:好山好水好茶叶,独缺一个反映茶叶生产的好作品。著名作家陈学昭把这个指示告诉了周大风。此后,周大风专门去梅家坞村采风。而让他艺术灵感喷薄而出的地点,则在浙南的泰顺县东溪乡。
“大概在清明后,谷雨前的采茶时节,周大风先生一路步行,来到了东溪乡,住在上村供销社的三楼,亲身体验茶农的生活和劳动。”钟冶平说,周大风很快发现了采茶和插秧争夺劳动力的矛盾,开始构思一个茶农开展技术革命的剧本,这就是后来讲述青年农民研制水力炒茶机,实现采茶插秧两不误的越剧现代戏《采茶曲》。而《采茶舞曲》就是这部戏的幕间合唱曲和主题音乐。
1958年5月11日夜,周大风品着乡亲泡好的新茶,不到两个小时就写出了《采茶舞曲》。第二天上午,他把简谱交给当地小学的校长请学生们试唱,孩子们大多都会唱了,有的学生还模仿着采茶动作,欢快地跳起舞来。
1958年9月,周总理观看了晋京演出的《雨前曲》。演出结束后,他对周大风讲,《采茶舞曲》有时代风格、有地方风格,但是其中“插秧插到大天光,采茶采到月儿上”两句歌词似有不妥,前者不符合劳逸结合的政策,后者不符合茶叶质量要求,需要进一步修改。
回到杭州后,周大风多次前往梅家坞采风,但是始终找不到合适的词句。1960年底,周总理视察梅家坞时见到了周大风,建议可以改为“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从此,《采茶舞曲》的歌词正式定型。
根植沃土扬国风
再过半个月的时间,泰顺县即将迎来新一年的采茶季。目前,全县共有茶园面积9.1万亩,茶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周大风生前最喜欢品尝当地的特产“三杯香茶”,2004年,他重返泰顺,将《采茶舞曲》赠予当地,作为县歌。当年《采茶舞曲》的诞生地——东溪土楼已经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土楼为中心,当地正在建设一座音乐小镇。
卢竹音告诉记者,许多人都觉得周大风一夜写就《采茶舞曲》不但是佳话更是神话,但是周大风生前一直和他说,自己在创作之前,已经积累了30多年,有生活、劳动、所见所闻以及自己学习的民间音乐和西洋音乐知识,方能厚积薄发。
“他一直和我说,我们搞音乐的方向在哪里,方向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要把音乐献给人民大众。所以他年届八旬,还在编写音乐普及的读本,带领小乐队下乡演出,开展音乐普及教育。演出后他很高兴,说人民群众很喜欢,说比起在少数人手里,音乐掌握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手里,作用会大得多。”卢竹音回忆说。
“我父亲常说,《采茶舞曲》和泰顺有着天然的缘份,‘清清溪水’说的就是泰顺东溪,他是因感而发,由情而作,创作了这首歌曲。”在儿子周小风的心目中,父亲周大风是个多面型的天才:他在宁波灵山学堂读小学时,就深受两位音乐老师的赏识——一位是宁波市音协首任主席李平之,另一位则是星海音乐学院的首任校长陆仲任,被他们称作“自己身边的小莫扎特”。
而在上海读中学时,周大风又常去宁波同乡开的三家琴行练琴,练就了调律的绝活。他在当时著名的益丰搪瓷厂画搪瓷画,无师自通三原色的调色法,很快就从学徒升为打样师,还被老板派往香港办分厂。周小风说,父亲性格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热爱生活,热爱人民,为人正直。
“‘大风’这个笔名是解放前取的,意即要像大风一样吹走世间的黑暗和不平。”周小风说。
在晚年,周大风一直记得在泰顺采风时的一幕一幕:大片原始森林和林中的猴群,山间的清清溪水和溪上的座座廊桥,以及茶农的劳作和歌声。他告诉钟冶平:“我是学西洋音乐出身的,最终还是回归到民族音乐,今天很多年轻人也是学西洋音乐的,希望他们深入民间,在人民中间得到丰富的营养,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作为自己创作的基础,再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作更多具有我们民族风格的作品来,这也是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记者冯源)
【纠错】 【责任编辑:施歌】推荐阅读:
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共承办建议提案1888件 均已按期办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