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发力寻求多元退出,携手券商紧盯并购契机

admin 2024年04月12日 阅读数 58423

近日,朗视仪器上交所科创板IPO(首次公开募股)审核状态变更为“终止”,原因系该公司和保荐人东兴证券向上交所提交了撤回发行上市申请。这并非个案,近段时间,曾连续数日有公司主动撤回上市申报材料,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截至4月7日,今年已有93家拟上市企业撤回上市申请材料。

随着近期监管层密集发布多项政策,从严把关IPO质量,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资本市场逐渐走向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IPO节奏放缓给一级市场VC/PE(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项目退出带来挑战。据记者统计,撤回上市材料的企业背后,有着数百家各类投资机构。当前,投资机构正纷纷发力IPO以外的退出渠道。

创投发力寻求多元退出,携手券商紧盯并购契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IPO撤单企业背后 VC/PE机构数量众多

证券时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梳理了解到,撤回IPO材料的企业所处的行业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居多。所涉及的拟上市板块中,创业板占比约28%,北交所占比约25%,沪市主板约20%,深市主板约14%,科创板约13%。

创投发力寻求多元退出,携手券商紧盯并购契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撤单”的拟IPO企业背后,有着不少一级市场的创投机构。天眼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4月7日,撤回IPO材料的企业背后涉及的投资机构达到464家,其中不乏深创投、毅达资本、启明创投、中金资本、高瓴创投等知名投资机构。此外,还有腾讯投资、小米产投、上汽投资、传音控股、蚂蚁集团等产业资本。

从这些企业背后的投资机构属性来看,VC/PE机构接近300家,占比超60%,产业资本也有近50家机构,占比约10%。记者留意到,有部分企业背后站着二三十家投资机构。此外,还有不少企业背后有国有投资机构、地方国资投资平台的身影,这类机构超60家,占比近13%。比如,深创投、中金资本、深圳高新投、上海自贸区基金等涉及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多。

从投资机构首次投资轮次来看,在企业天使轮至B轮之间进入参与投资的机构数量最多,其次是后期的Pre-IPO和战略融资阶段。这意味着,其中或有不少陪伴企业成长数年的投资机构仍在等待退出机会。

比如,4月2日,世和基因主动撤回申报材料。招股书显示,世和基因是一家致力于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临床转化应用,主要面向肿瘤患者开展基因检测,为肿瘤精准医疗提供分子诊断服务和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拟上市之前,世和基因吸引了众多机构关注,天眼查信息显示,2014年—2019年,世和基因累计完成了7轮融资,总融资金额超10亿元。

而在锂电池制造领域拥有比亚迪、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等头部客户的深圳市诚捷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也在今年年初撤回了科创板IPO材料,其背后的机构投资者包括粤科金融、中金资本、小米产投等。随着企业撤回A股IPO上市材料,这些投资机构的退出也面临诸多变数。

记者了解到,近期监管层密集发布多项政策从严把关IPO质量,成为企业撤回上市材料的考虑因素之一。3月15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等政策文件。其中,前者提出8项措施,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从严加强对企业发行上市活动监管,压紧压实发行监管全链条各相关方责任,维护良好的发行秩序和生态。

有业内人士认为,长期来看,随着拟上市企业和中介机构提高申报质量,IPO将恢复常态化,一二级市场也将迎来更好的动态平衡。

退出成创投机构头等大事

从源头上把关上市公司质量,长期来看是夯实资本市场“底座”的重要举措。只不过,在此背景下,以IPO为主要项目退出路径的VC/PE机构在短期内却遇到不小的挑战。据记者了解,大部分VC/PE都将“退出”视为2024年的头等大事。

“我们今年要更加强化退出,还专门请了有退出经验的资深人士来给我们内部做分享培训。”华南一家早期投资机构IR(投资者关系)人士对记者表示,退出不畅募资也会很难,所以必须做好项目退出工作。

记者发现,该人士提及的退出培训活动,去年以来越发有市场。比如,家办新智点举办的“投资退出训练营”已经到了第三期,每期的报价近7000元。此外,还有机构内部干起了“副业”,筹措资源开设退出培训课程,并招募有需要的创投机构报名参加。由此可见,退出对于大多数创投机构来说,已不仅仅是能否创造投资回报的问题,而是一件关乎机构生死存亡的大事。

按照人民币基金“5+2”或者“7+2”的存续期,目前许多基金都已经到了清算期。但在一年投资近万例的庞大数量面前,即便是前两年IPO高峰时期,也难以“消化”这些投出去的公司。更何况如今IPO节奏放缓,更多拟上市退出的项目都开启了未知的等待。

“短期非盈利的科技型企业上市已经遇到障碍,主要体现在上市标准严苛、上市周期拉长,最核心的是对盈利性要求的提高和上市板块的限制。”博原资本副总裁丁浩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IPO周期变长会拉长整只基金的退出周期,以及基金的整体表现,从而影响基金的募资。

记者采访了解到,IPO退出进程不畅还让投资人的投资决策变得越发保守。“我们在帮项目做后续融资时发现,如今投资人开始更多关注项目的营收、利润情况,但早期的硬科技项目很难在短短两三年内就能盈利。”澳银资本主管合伙人吕梦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企业融资和退出的现状来看,前些年“投早投小投科技”的逻辑在当前的市场和政策环境下受到了很大挑战,投资人决策更加谨慎,倾向于短期能够实现退出的项目,风险偏好也有所降低,因此,即便早期投资人在做“隔轮退”时也遇到了不小的压力。

北京一家硬科技早期投资机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在IPO节奏放缓之下,对于早期投资机构而言,一是需要在投资新项目时就更多考虑退出的问题;二是需要在项目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部分投资的退出,以确保DPI(投入资本分红率)达到预期,这种做法可能逐渐成为行业内的常规操作。

寻求多元化退出之路

不可否认的是,IPO仍是过去及当前大部分项目寻求退出的主要路径,以及最理想的路径。“我们已经有多家企业正在走IPO程序了,包括A股和港股,我们也更加积极地和券商、两地交易所保持紧密沟通。”丁浩告诉记者。

但在IPO退出不畅之下,各家投资机构也在积极拓宽其他退出渠道。丁浩表示,当前公司正根据项目的不同情况,包括业务增长、项目阶段、估值、盈利性、成长性等,以及综合考虑IPO板块和周期性等因素,制定多元化的项目退出方案。

吕梦可告诉记者:“我们目前只有几个项目是做长期IPO计划退出的,其余的都正在做IPO以外的退出安排。”记者了解到,对于像澳银资本这样的早期投资机构,企业股权转让相对其他方式来说,速度快、买卖双方利益较为一致,是一个重要的退出方式,但前提是,要做好项目退出的规划,才能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退出为王”的共识下,越来越多的创投机构将并购退出的安排提上了日程。记者留意到,2024年以来,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拟收购相关公司的公告,其中多家拟被收购的公司背后,都有着数家等待退出的创投机构。

“我们已经和4家券商签了服务协议,以多种方式做好项目退出工作。”君盛投资董事长廖梓君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如今正在着手梳理投资组合,营业额在2亿元—5亿元、利润在2000万元—3000万元之间的公司,都会与项目方一起商量采取并购的方式退出。此外,也会建议部分企业去北交所上市。

虽然并购退出越发受到创投机构的关注,但受访的业内人士都坦言,真正能实现并购退出的案例仍是少数。“我们最近也想做并购退出,但买家会大肆压价,尤其在企业经营困难时,买家都想等到企业资金‘断流’了再以很低的价格买入,而折价退出对基金管理人来说,很可能是亏损的。”上述北京硬科技投资机构负责人表示。

校对:冉燕青

推荐阅读:

成本下降推动制氢经济性显现 绿氢项目有望迎来开工潮

11连板,新年第1只大牛股诞生,公司提示四大风险!苹果Vision Pro预售火爆,机构密集调研这些MR概念股

刚刚,证监会最新发声!

短线防风险 11只个股短期均线现死叉

北交所启动证券代码切换技术准备

1月26日中粮资本涨停分析:自贸区,保险,河南自贸区概念热股

光大嘉宝振幅17.36%,上榜营业部合计净卖出334.54万元

公告精选:A股上市公司再掀回购潮

2月1日中材节能涨停分析:储能,光热发电,一带一路概念热股

重磅!@5000+家上市公司:这份调查问卷,证券时报诚邀您参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门
标签列表